2022年第42期萬江周刊—今冬供暖季已至 這些“熱”點要了解 二維碼
2739
發表時間:2022-11-18 17:02作者:萬江媒體中心來源:萬江新能源 萬江周刊 2022年第42期 企業新聞 ◎董事長專訪:敢想敢干敢創新,就有成功的機會◎周口鹿邑縣副縣長顧永慶一行調研萬江清潔供暖項目在供暖正式開始前夕,居民的冷暖問題始終牽掛在政府領導心頭。11月14日,周口鹿邑縣副縣長顧永慶、城管局局長呂國進、城管局副局長夏祖民一行蒞臨鹿邑萬江調研今冬供暖工作。 ◎暖氣開通后,請查收這份用熱注意事項!冬季供熱工作已經開始,您可能會遇見一些小問題。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提個醒,供暖初期,這幾件事您得關注。 1、供熱初期,房間需要一個蓄熱的過程。 供暖初期為熱態調試期,熱態調試是熱水從供熱首站到換熱站進行熱量交換再到用戶家中的過程,是一個較為復雜且需要時間的轉換過程。同時,房間需要一個蓄熱過程,這個過程的快慢跟房屋的保溫情況有關系,一般一周左右可以達到正常溫度。 2、供熱初期,造成暖氣不熱最常見因素是氣堵 在供暖初期,由于補水時管道內有氣體,出現氣堵現象,用戶可以進行自查,出現這種情況用戶可以自己動手操作排空氣體。 3、一旦發現漏水現象,及時報修。 若供暖期間自家暖氣發生漏水,請及時關閉戶內分集水器閥門,以減少水淹造成的損失,閥門與管道交叉為關閉狀態;閥門與管道水平為開啟狀態。并及時聯系供熱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上門檢修。 供暖后,室內空氣干燥,為病菌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容易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梢圆捎萌藶榧訚竦姆椒▉砀纳剖覂鹊目諝鉂穸取6竟┡覂葴囟?8℃-22℃之間最為適宜,溫度過高會影響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引起體溫升高、脈搏加快、心率加速,人就會神疲力乏、頭昏腦漲、思維遲鈍、記憶力差。所以建議熱用戶調節好室內溫度和濕度。 本著提高生活質量,滿足室溫可調的要求,建議熱用戶自己以居室內功能區域不同設置溫度: 室內設計溫度 18℃-20℃ 臥室、起居室設計溫度 20℃±2℃ 廁所、門廳、走廊設計溫度 18℃-20℃ 行業資訊 ◎國家三部委發文!地熱能入圍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的重要舉措,對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保障高質量發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通知》提到,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的可再生能源,現階段主要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以各地區202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為基數,“十四五”期間每年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在全國和地方能源消費總量考核時予以扣除。 《通知》要求,各?。▍^、市)節能主管部門要根據“十四五”國家確定的節能目標任務,綜合考慮新增可再生能源扣減等因素,科學確定本地區“十四五”節能目標任務并做好組織實施。 內容來源于:地熱能資訊 ◎院士出席!地熱資源高效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11月8日,地熱資源高效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以“加快推進建立地熱資源高效開發技術體系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為主題,由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油氣鉆完井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協辦。 本次會議由來自美國猶他大學、冰島HS Orka能源集團、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吉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200余名地熱領域專家學者及科研人員出席。 中國工程院李根生院士在會上談到,目前我國地熱能開發仍以水熱型為主,中低溫地熱直接利用居世界前列,而高溫干熱巖地熱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針對地熱開發中的關鍵科技難題,相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應攜起手來,共同開展地熱開發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攻關,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中共同打造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新格局,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工程院孫金聲院士說,“地熱能開發正當其時、大有可為,‘十四五’期間將是地熱行業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當前地熱資源的經濟高效開發仍面臨技術不配套、開發成本高、綜合利用率低等諸多瓶頸難題。依托油氣鉆完井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地熱開發利用新技術、新產品及重大裝備研發,通過‘技術創新’第一驅動力促進地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span> 內容來源于:中國日報 ◎汪集暘院士:認準方向不放棄 哪怕“上刀山下火?!?/span>我是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用玩笑的說法就是“地質黃埔一期”。但在當年,我學上地質專業純屬偶然。上初中時,我對生物很感興趣,父親又在浙江省衛生廳工作,很希望我去學醫。我高中在杭州高級中學,杭高是一所偏重理科的學校,當時畢業生學醫學文的為數極少。受到學校氛圍的影響,我的興趣逐漸轉到了數理化方向。 高考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的重心逐漸轉移到經濟上來,急需礦產資源的建設尖兵。北京地質學院模仿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建立,培養目標是地質工程師,學生學一半地質的課,還要學一半工程方面的課。為了響應祖國號召,結合個人興趣,我就在填報志愿時選擇了北京地質學院。 汪集暘院士資料圖 在選擇專業上,我還受到舅舅朱庭祜先生的影響。我上高中時寄住在舅舅家,舅舅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代地質工作者,曾親手創辦云南、貴州和浙江地質調查所,他當時曾在浙江大學地理系任教。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籌建新安江水庫,舅舅時常帶學生去新安江水電站的壩址進行考察,每次回來都帶回不少標本。我就覺得地質專業很有意思,以為地質人可以經常游山玩水。 真正學了才知道,搞地質并不是天天游山玩水,實際上是很艱苦的。一些名山大川反而去不成,我才發現自己“誤入歧途”了。我所在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當時是一門新興學科,4年一共要學37門課,同學們普遍反映課程太多,負擔太重。我作為南方人,早飯本來是吃稀飯的,但是一早上要上6節課,很容易餓,我起碼要吃3個大饅頭,從此養成了早飯吃很飽的習慣。 汪集暘院士資料圖 畢業以后,因為當時我國鉀肥資源十分短缺,想從鹵水中提煉鉀,我就來到四川自貢研究鹵水。我還到黑龍江的邊境地區調查地下水與克山病的關系。越是偏遠、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地質人就越有可能要去。 1966年,國家準備在四川大巴山地區修建鐵路,我作為國家科委專家組成員前往支援。工作的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晚上只能住在帳篷里,睡行軍床。有一次,天氣預報說要下暴雨,但誰也沒想到暴雨來得那么快那么大。我們在一條小河的岸邊搭了帳篷,雨下大以后就躲進了帳篷里,大概下了半個小時,聽到好像有很多水桶往河里倒水的聲音。因為當地是石灰巖地區,雨水就通過山體里的洞洞縫縫流進河里,水位一下子漲到一米多高。天快黑時,上游來了很多竹排,原來是山里工廠的廠房被淹了,廠里的人只能撐著竹排逃出來。后來,得知這些人到了下游水面開闊的地方,被當地老鄉救上來了,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這段驚險遭遇讓我很受啟發,我真正了解到地下水在下暴雨的時候,怎么通過巖溶地區的洞洞縫縫向地表輸水。很多人問我,地質人常年在深山老林里工作,有沒有碰到老虎、豹子,我說我還真沒有,但這樣的經歷比碰到老虎、豹子更讓人感慨,也更有收獲。這就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不光是為了在頂級期刊發表文章,還是扎扎實實地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出現石油危機,各國都在探尋新能源。著名地質學家、當時的地質部部長李四光提出,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我們一定要把它開發出來。就這樣,我們迎來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第一個春天。另一方面,在我國很多地方的煤礦出現熱害,嚴重影響生產,也需要研究解決。我親眼看到,因為井下溫度太高,采煤掌子面的工人光著膀子、穿著褲頭,還是滿身是汗。很多礦工為了降溫往身上沖冷水,卻因此得了關節炎。 我常開玩笑說,自己從涼水轉到熱水,搞了大半輩子,不是“下?!?,是“上刀山下火?!薄,F在,我國地熱開發利用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3.9億平方米,差不多人均有1平方米的供暖制冷面積是由地熱提供的。 我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自己認準事業方向以后,一定要非常執著。我剛開始研究地熱時,對這門新興學科并沒有多少概念,也是后來一步步研究,才取得現在的一點成就。另外,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注重實際,不能光躲在書齋里搞理論。 我常常跟年輕人開玩笑,你們要搞地熱,就跟我一起去泡溫泉。我想,不管在什么領域,只要對工作保持熱情,就能從中找到樂趣。我也希望,自己從“誤入歧途”到有所作為的經歷,能給青年一代帶來幫助。 內容來源于:中國青年報 用熱小常識 ◎集中供熱的熱水能不能用? 集中供熱管道中的熱水是在高溫高壓下全封閉循環系統中傳導熱能的媒體介質,供熱時為防止管道、閥門腐蝕銹化,保證供回水循環暢通,在水中加入有一定量的化學藥劑,用于水的軟化和管道的保養,取暖氣水用于生活用水,會有害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引起供熱管道中嚴重缺水,使供熱管網系統壓力失衡,導致局部或全部供熱系統不能穩定供熱,影響其他居民正常采暖。 萬江新能源供熱采用“地熱+”清潔供暖模式,結合實時氣象信息,采用清潔熱力云控平臺,實時監控用戶家中溫度,從而達到節能降耗與用戶舒適的最佳平衡。專業的客服和運維團隊,第一時間為您排查問題、解決問題,萬江新能源,做您的“溫暖管家”。
文章分類:
雜志期刊
|
最新發布
文章排行
|
萬江新能主動融入國家“雙碳”戰略,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緊密圍繞國家各項政策,為城市公共建筑及住宅項目提供“地熱為主,多能互補”的整體解決方案。立足中原,輻射全國,提供先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技術,打造全國地熱能供暖制冷先進服務商。